校务公开
跳过导航链接。
​衡阳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来源: | 加入日期:2018年07月27日 10:40 | 阅读次数: 字体:[   ]

为了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依据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规划依据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办学实力和活力得到增强,学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获得“湖南省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教育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十佳示范点”、“湖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等院校反腐倡廉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为学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政治环境和思想基础。

2.学科与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确定了15个在建校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获得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1个。二是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共获得国家科研项目55个,省部级课题251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新增省级科研平台项目23个,为地方服务横向项目17个;科研经费总额达到6998.15万元;获省、市级科技奖和社科成果奖105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61部,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3912篇。三是产学研一体化得到加强。共获国家授权专利107项,与衡阳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衡阳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与衡阳市科技局、旅游局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研用基地。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成立了教师教育联盟,与省内7个地市11所中学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构建高校、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模式;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大力开展师范生技能竞赛,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彰显。二是专业建设有新突破。增加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增加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10个。三是教学成果成绩喜人,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48项、省级奖536项。四是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五是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增强。学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示范性项目、湖南省国培省培项目60多个,培训全国各地教师1万多人,多次荣获全省“国培计划”先进单位。

4.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专任教师达到820人,其中教授122人,博士146人,“双百工程”目标顺利实现。“英才支持计划”顺利推进,增加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1名,获省“海外名师”项目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1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加快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5.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财政收入逐年递增,累计超过16亿元,为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先后完成了美术楼、外语楼、理科教学楼、5栋学生公寓等基建项目的建设,新增建筑面积近11.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种类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6.依法治校深入推进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制定了《衡阳师范学院章程》,并按照章程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学校依法改革、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干部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法制思维不断加强,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办学活力。

7.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行业企业以及国内外大学交流合作得到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呈现新景象。特别是学校与国内多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五年间,教师出国189人,学生出国交流191人,来访交流75人。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原定建设任务有的圆满完成,有的基本实现,但有些核心指标没有达到要求。面对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当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办学思想仍需进一步解放,教育观念仍需不断更新,责任意识仍需继续强化;转型发展的意识仍需强化,转型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质量仍需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学科专业整体结构不优,综合实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亟待增强;办学模式有待改革,对外交流合作有待深化;办学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和改善,办学目标与办学效果的符合度还有待提高,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培育和凝练。

(三)“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济转型升级和教育综合改革为学校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1.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新科技的应用推广、新行业和新业态的涌现、新职业的产生,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教育综合改革

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教育改革已进入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国家更加重视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湖南省也在引导转型试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促进地方高校适应经济转型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还有一些不适应。这就要求科学规划“十三五”发展战略。未来五年,是我校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最终时期,是为建成办学特色鲜明、转型发展示范性强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夯实基础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难题,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结构、规模、质量、数量的关系,推动学校加快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学校党委《关于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等,以及学校“十二五”规划落实执行情况和学校未来发展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本,把握发展机遇,遵循教育规律,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实现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打好基础。

(二)办学定位

办学总体定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在省内有较高地位,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的院校中居于先进行列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办研究生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适度开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公费定向师范生前两年培养),努力拓展留学生教育。保持学生规模相对稳定,折合在校学生数控制在17000人以内。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5500人左右,研究生200人左右,留学生30人左右,成人继续教育学生(折合)500人左右。中职2000人左右。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身心健康、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基础教育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总体目标:开办以培养专业硕士为突破口的研究生教育,实现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和转型发展示范性的、区域内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师范院校,为建成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规划实施“九大工程”,明确预期目标和建设任务:

(一)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

预期目标: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增多,层次提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有新突破;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建设任务: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学校转型发展要求,以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开放、合作、共赢为主要路径,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需求,强化“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入探索乡村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卓越教师”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

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依托,完善订单培养、共建共管等模式,探索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协同式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各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十三五”期间选择1020个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试点工作,为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变积累经验。

2.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为重点,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素质能力要求,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合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有计划地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实现应用性课程全覆盖。

3.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调控专业数量。建立专业评估与退出预警机制,坚决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通过调整、停招、停办和主动申请撤销等方式,将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58以内。二是科学设置新专业。“十三五”期间,调减个别专业,增设1个师范专业,新设若干个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非师范专业。三是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集群建设。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及未来社会需求,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优势互补型的专业集群,集中优质资源加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增加23个省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23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56个校级应用性专业集群。

4.加强课程建设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明确课程与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突出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鼓励、支持各二级学院加强与行业合作,联合开发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新课程。“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力争开发10门左右校级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新课程,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质在线开放课程56门。

5.加强教材建设

一是按要求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大胆选用企业(行业)培训教材,优化课程资源。二是鼓励教师联合中小学、企业(行业)研究开发应用型、实践型教材,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三是加强教材管理,提高教材使用质量。“十三五”期间,拟资助出版15门左右校级精品教材,为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6.加强实践条件建设

一是建立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比例。二是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已有省级以上实验、实训中心。三是鼓励二级学院根据培养目标,以自主引进企业投资或社会捐资、生产化实训等方式加强校内外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此外,要加大投入,建设好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争取申报建设省级产学研一体化大型(或校企一体)实验实训实习中心2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中心56个、省级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56个;建设一批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实践平台,实施项目引导和推动,加大经费资助力度。进一步发挥学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完成第二期建设任务,入驻项目在200个以上;通过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8.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按照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要求,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体系,抓好各教学环节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度。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督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高质量、高水平通过审核评估。

(二)实施学科科研提升工程

预期目标: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综合实力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学科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形成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学科和12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以上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建设任务:

1.加强学科建设

以学科群建设为支撑,以申办硕士研究生教育为目标,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与投入。一是以学科优势和特色为依据,对现有学科进行整合优化,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应用性学科建设平台。二是加强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技术学科和交叉学科。三是加强学科群建设。立足基层,依托行业企业,注重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多学科集成发展优势。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应用性强的学科群,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学科集群建设,为学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打造12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好6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56个学科群,培育和建成2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2.加强科技创新

坚持科研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研究和横向项目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加强应用研究。二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注重协同创新,形成集成优势,增强科研实力。三是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鼓励二级学院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难题。四是制定相关制度,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主创业。五是瞄准学科研究前沿与热点,遴选20项左右校级重点攻关项目,集聚多方力量,加强研究,争取在35年内取得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六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和建设省级科技服务基地或技术创新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依托学科与科研优势设立若干地方性研究院所、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技术转移中心和省级“智库”等研究机构。七是建立和完善联动的“政、产、学、研、用”良性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互动中心”的作用。

2020年,与“十二五”相比较,“十三五”期间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增加60%100%,国家级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有突破,进校科研经费至少翻一番;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和级别有较大提升,SSCI期刊论文、A&HCI期刊论文、SCI一区和二区论文、EI高水平论文或一级期刊和A类期刊论文数量翻一番,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和SCI顶级期刊论文有突破,在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数量翻一番,发明专利申报、授权及推广应用有新突破;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数量翻一番,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有突破;力争增加省级“智库”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2个。

(三)实施教师队伍发展工程

预期目标:专任教师数量适中,结构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增多,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建设任务:

1.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规模控制在900人(含外聘教师)以内,到2020年全校教授(研究员)达到160人左右,副教授(含副研究员)达到26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在26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拥有硕士学位人数在 570人以上,占专任教师6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

2.加大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

一是要继续加强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科学实施“英才支持计划”、“湘江学者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支持计划”等,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二是特别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自主培养、协同培养、引进、聘用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十三五”期间,省级学科带头人增加50%,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增加20人,省“芙蓉学者”增加12人,国家“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增加 12人,省级教学名师增加12人,省级教学团队增加12个,校“英才支持计划”增加25人,校“湘江学者支持计划”增加10人。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制度

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与保障机制。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地方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和研究。在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

(四)实施基本条件优化工程

预期目标: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办学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符合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要求,绿色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建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建设任务:

1.抓好重点建设项目

一是抓好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东校区图书馆、理科二教学楼、文科二教学楼、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大楼、综合实验大楼、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二是抓好生活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包括大学生公寓214号、15号、16楼,学生健康中心楼、留学生楼、学生食堂、青年教师公寓。三是抓好其他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准备工作。

继续改造基础设施,重点抓好东西校区电力扩容与电路改造工程、校园道路改造与提质工程、排污排灌改造工程以及其他维修工作。

2.建设“美丽校园”

加强校园环境清洁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美丽诗意校园。一是加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家属楼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和美化绿化;二是做好东西校区教学楼教室、楼道、卫生间外墙的粉刷和亮化工作;三是加强校园道路路灯以及学生宿舍区和家属区路灯的亮化改造;四是推进校园绿地和人文景观等的维护和绿化美化工作。

3.建设“智慧校园”

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手段和条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数字校园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络设施,提高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和网速,为“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支持;二是加大多媒体教室建设投入,提高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快学校“数字图书馆”和二级学院“数字资料室”建设,满足师生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四是提升校园重要区域安防设施的现代化和网络化水平。

4.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按教育部要求和实际需要,加大投入,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加强实验室、教研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条件建设,确保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拟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8亿元,新建各类校舍面积26.6万平方米,新增图书2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

(五)实施办学模式改进工程

预期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开放性、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能有力地推动建设应用型大学。

建设任务:

1.加强合作办学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校地紧密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校企深度合作,主动与企业(行业)合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行业性二级学院,培养市场需要人才。三是校校合作,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各层次、各专业人才,探索实行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有、技术共享。四是国际际合作,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办学渠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2.推进开放办学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国外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是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二是扩大国际交换生范围。三是积极开办留学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作用。五是加强引智引资工作,扩大“海外名师”的专业覆盖面,积极聘请长期和短期外籍专家,吸纳社会办学资源和资金。

“十三五”期间,在校留学生教育人数不少于30人。增加国际交换生人数和扩大专业覆盖面,选派100名教师到国外访学、交流。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23所知名大学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六)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程

预期目标:强化章程意识,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浓厚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任务:

1.推进依法治校

坚决贯彻落实《衡阳师范学院章程》,建成和完善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管理要素之间体制机制优化、运行高效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实施学校理事会制度,坚持教授治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坚持民主管理,促进公开公平公正。

2.调整机构设置

对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含教辅部门)进行调整。建立“校系”三级治理结构,扩大二级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在办学中的自主权,激发发展活力;根据改革和发展要求,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强化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考核评价。

3.完善规章制度

按照学校章程规定和学校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适合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4.建设校园文化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凝练学校精神。加强学校形象设计,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七)实施办学特色打造工程

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教师教育精和强、非教师教育实和特。主要有: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办学模式有一定特色;教师教育传统得到发扬,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有鲜明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鲜明特色;与社会合作不断深化,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有一定特色。

建设任务:

1.加强特色建设顶层设计

要立足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适应转型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规划,确定重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打造办学特色。要以“做精做强师范教育、做实做特非师范教育”为目标,整体设计,重点培育,引导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既要坚持国家有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又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考核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为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提供基础保障。

3.积极推动改革试点

建立和完善办学特色建设机制,推动改革试点,培育蕴含办学传统、优势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办学特色。要在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对象精确化、培养模式独特化、培养机制科学化等方面探索创建特色,充分体现无缝对接、协同合作、灵活多样、质量上乘等特色。

4.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率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教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功能,提高社会贡献率。

(八)实施民生改善工程

预期目标: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处理好学校建设、事业发展与改善教职工待遇的关系,确保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建设任务:

1.强化育人服务意识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校风教风建设,强化领导干部、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增强学生的教育获得感。

2.完善绩效分配制度

根据政策和学校实际,用足用活政策,不断优化教职工绩效分配方案,不断改善教职工待遇,确保教职员工收入每年有所增长。

3.正确处理学校建设与教职工待遇的关系

既要科学谋划学校建设,平衡学校收入与建设支出,又要确保民生不断改善,提升教职工幸福指数。

4.建设“平安校园”

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确保安全、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主线,全面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校园育人环境,切实维护师生正常教学、教研和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5.建设“温馨家园”

继续深入开展送温暖服务,给予经济困难教师和学生、离退休老同志、病残职工等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关注、关爱和帮助。要不断改善学校医院、食堂、体育场所等条件,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九)实施党建创新工程

预期目标: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特性明显;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断提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有品牌、有影响、有特色,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建设任务:

1.创新理论学习和党员干部培训方式

围绕党建理论热点和学校中心工作,创新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方式。探索专题学习与集中研讨、自主学习与专家辅导、实体课堂学习和网络平台学习、自我学习与课堂主讲等相结合的、学教研为一体的理论学习方式。

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创新党员干部培养培训模式。探索分类培训模式,坚持按需培训、因材施教,制定各级各类干部的分类培训大纲。重点培养培训党政主要干部、后备干部、特殊岗位党员干部;探索多样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培养,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担当意识,增强执政能力。

2.创新组织建设方法

以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从严治党、党要管党”意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领导集体,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坚强政治核心。

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立足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事业改革发展、服务师生民生,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激励保障机制,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有效载体,强化服务功能。探索创新“数字党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拓展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共同体”、“学生成长服务链”。

3.创新队伍管理机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干部选任机制。进一步完善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有效杠杆。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观念,探索适应新要求、新发展的人才政策和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引进、培育、选拔、流动、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坚持教育、管理、监督一体原则,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坚持严教育、严制度、严纪律、严监督,从严管理党员。探索创新社团等特殊群体和出国(境)、挂职顶岗等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4.创新作风建设机制

突出严格落实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的主体责任,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抓手,探索创新作风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教育、监督、考核、问责、奖惩机制,着力打造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勤政廉政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校风、党风。

四、保障措施和实施要求

(一)思想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贡献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指针。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深入理解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自觉用这一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认识,指导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要通过学习教育,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全力以赴实现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是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学校事业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事业发展的动力、方法、方向、战略和归宿。要引导全校深入学习和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统一认识,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并自觉地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2.强化规划意识

全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强化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凡涉及学校层面和本部门发展全局的工作,都要以学校规划为指南,制定本部门更加明晰的专项规划和安排,坚决杜绝绕开学校规划搞“规划”、变通法子执行规划。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共同维护本规划的权威性。

2.加强统筹协调

本规划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行政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规划编制部门要在学校的领导下负责规划实施中的协调工作。各单位要具体负责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

(三)工作保障

1.加强建设

要按照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投入,加强各项建设。要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工作机制,增强执行力和建设效果,保障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实质成效。

2.深化改革

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和考核。要调整学科专业和机构设置,强化二级学院职能,扩大权益,激发办学活力;优化管理部门职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转型改革。

通过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创新的关系、稳妥协调与强力推动的关系,深化改革,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四)经费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二是开源节流,继续实施勤俭办学方针。三是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成本、办学绩效、财务风险等重要事项的财务分析机制,强化学校年度预算编制的前期论证、执行监督与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学校“十三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专门规划另行制订。

Copyright@2012 衡阳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     电话:0734-3456789    EMAIL: dzbgs@hynu.edu.cn
页面访问次数: